實體書店發展有很大的回升,書店是連接出版和讀者的紐帶,也是檢驗出版成效,反映讀者跟出版親密程度的重要窗口。
如何通過營銷把更多的成書賣出去,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我們需要認識到,圖書行業現已進入自媒體營銷的最佳時期,眾多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,讓很多普通人擁有自已可直接掌控的自媒體平臺。
我們發現,實體書店進入購物中心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:大多數的中小型書店高度依賴購物中心的人流量;以顏值和空間設計為主導或噱頭的網紅書店效益大幅度衰退;實體書店對入駐購物中心的判斷能力不足,不懂選址、判別購物中心的好壞;大多數實體書店經營內容和商業模式沒有更新。
深耕主業、多元開拓、融合發展”的經營戰略,專注于信息技術發展而引起的內容和服務需求變化,深入分析研究教育、學術、大眾三類市場需求。
學科工作重心下沉,提升教材品牌形象。團隊提早布局,扎實開展推廣工作。通過開展教材審讀試教、舉辦年會、培訓者培訓會、學科教研活動、推廣周例會、實地走訪重點省市等途徑推廣教材。
在2019年的行業相關會議中,5G技術與前沿科技對圖書出版業的影響,以及圖書出版業在技術、大數據、新消費需求下如何轉型與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,成為熱議話題。近年來,在智能零售、人臉支付、無人超市等風口下,不少書店“先行者”紛紛探索書店智能化之路,使書店經營更專業、定位更精準、功能更智慧、業務更開闊。
當流量經濟成為熱詞時,明星名人直播賣貨已經司空見慣,只不過此前直播賣貨賣的多是化妝品、食品、服裝等,直播賣書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,這就需要技巧,推銷更需要文化內涵,因為賣書賣的是知識、思想極其觀念,有些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。
2019歲末,一些實體書店似乎也進入了寒冬——11月,舉辦過600多場文化沙龍的單向空間·愛琴海店宣布60天后將永久閉店;北京三里屯老書蟲The Bookworm宣布結業。